□ 马有彬
一、书家与诗家
诗书一体,历史上许多诗人也是书家,书家也是诗人,特别是那些彪炳千秋的书法大家,无一不是才华横溢的诗词高手。
张旭:草圣,空前绝后的草书大家,其《古诗四帖》为2000多年来的狂草之首,无与伦比。他的诗也堪称一绝,《唐诗三百首》七绝中的第一首就是他的《桃花溪》:“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。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?”
苏轼:书法独步当朝,天下第三行书《黄州寒食诗帖》的作者,还有《醉翁亭记》、《洞庭春色赋》、《中山松醪赋》等都是不朽之作,是当之无愧的大书家。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冠绝古今的词赋家。他的许多诗词如《念奴娇赤壁怀古》、《水调歌头》、《定风波》、《临江仙》、《江城子纪梦》等等,无一不是百姓爱不释手、书家百写不厌的华章。
黄庭坚:书法为“宋四家”之一,尤以行书、狂草著称。他的行书《松风阁诗》、狂草《诸上座帖》,一个长枪大戟,气势奔放,一个金蛇狂舞,变幻莫测。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大诗人,江西诗派的代表,诗词妙绝,自不待言。
米芾: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怪才,苏轼在他面前都不敢摆谱,说自己是业余。他的行书双璧《蜀素帖》、《苕溪诗卷》,不仅字好,“风樯阵马,沉着痛快”;诗也如行云流水,脍炙人口。元祐二年,他和苏东坡、黄庭坚、王诜等在西雅园集会,饮酒赋诗,其诗词水平与苏黄相比,毫不逊色。
陆游:草书学张旭,行书学杨疯子,墨迹有《自书诗》、《怀成都诗》等10余帖。尤其是他的学书精神令人敬佩。他在《学书》诗中写道:“九月十九柿叶红,闭门学书人笑翁。世间谁许一钱值,窗底自用十年功。老蔓缠松饱霜雪,瘦蛟出海拿虚空。即今讥评何足道,五百年后言自公。”他更是著名的爱国诗人,一生写诗9300多首,可谓著作等身。其许多诗词如《关山月》、《书愤》、《示儿诗》、《咏梅》、《夜游宫》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名篇。
王铎:明末清初大书家,“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笔端,造新风于墨翰。将淹留之法与凌厉之气化为一体”,被喻为金戈铁马,枯藤绕树,。启功先生说他“书学书才,兼而有之,以阵喻笔,固一世之雄也。”其实,王铎于诗也造诣极深,只是被书名所掩,世人不知。他一生作诗近30000首,现今存世约94卷6000余首100多万字。侯方域评其诗“自唐杜甫没,大雅不作,乃至明而复振——得王铎益显。”
赵朴初:当代著名书法家,尽人皆知。书学苏轼,独树一帜。全国各大寺庙的“大雄宝殿”四字皆出其笔下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南“五公祠”的十个镏金大字:“五公英烈气,千古南海潮”,浑厚高古,金光闪烁,雄视海涛,撼人心魄。朴老更是闻名中外的大诗人。上世纪60年代,他曾写一首《某公三哭》,轰动全国。晚年回故乡太湖,行走乡间,一天赋诗14首。书法家马林帆说:“赵先生对于当代艺术的最大贡献,并不完全在于其留下的大量诗书俱臻的作品,最重要的还在于他以自己在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上,孕育出的审美哲学思维、审美实践达到的高度,无声地提醒国人:真正配称中国一流书法家的人,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模样。”
书法乃文人余事,古往今来,融诗人书家于一身的还有很多。如古代的李白、杜牧、姜夔、文征明、唐寅、黄道周、傅山、郑板桥,现代的于右任、鲁迅、齐白石、郭沫若、林散之、毛泽东、启功等,无一不是学富五车、诗书双臻的硕学鸿儒。
二、诗词与书法
为什么书法家都特别重视诗词呢?为什么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要把诗词作为必修课呢?为什么沈鹏精英班要请全国一流名家讲诗文呢?为什么书法征稿通知多提倡自作诗词呢?为什么古往今来的名帖多以诗词作为书写对象呢?
其一,诗词是语言的精华,能为书法增色。书法作品,不光要字好,更要文好,只有书文合璧,方为上乘之作。我读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,既爱其字,更爱其诗。诗中那小屋、空庖、湿苇、乌衔纸、坟墓、死灰所折射出的沉郁凄怆、灰暗烦闷、窘困无奈的心绪和生活,真乃长歌当哭,叫人好不心酸也。诗词对于书法之重要,我亦有切身体会。去年,我有2件作品分别在安徽省和中国老年书画展中获奖,究其原因,除书法之外,与其2首诗词的内容可能也不无关系。我写书法必须有自己喜爱的诗词,最好是自作。为自作诗词,常常搜肠刮肚,彻夜难眠,甚至做恶梦,直至找到或写出满意的内容,方才安定。为些,我还过一篇《文定惊魂》的短文被一家媒体采用。
其二,诗词可以论书,表明书家的学书观点。苏轼、米芾、赵孟頫、吴丈蜀、林散之、启功、张海、连家生等古今书家都有许多论书诗作传世。兹引几首与大家共享。苏轼:“兴来一挥百纸就,骏马倏忽踏九州。我书意造本无法,点画信手烦推求。”赵孟頫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应八法通。若也有人能会此,须知书画本来同。”吴丈蜀:“字中正体是根基,历代佳书尽可师。初习何家无定则,性之所好便相宜。”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黄君论毛泽东书:“笔底风云腾四海,胸中奇气挟千秋。张颠醉素难为伴,却把羲之美意留。”
其三,诗词可为书家抒情、明志,一吐胸中块垒。当代草圣林散之有诗云:“齿豁头童七十秋,未曾名世已残休。心犹未死手中笔,三指悬钩尚苦求。”老了,手残了,仍孜孜以求,矢志不渝。请看东北“聂大帅”的诗多有豪气:“楼庭寂寂晚风轻,午夜家人睡正浓。我自赤膊挥劲笔,淋漓写退一天星。”书法家叶晓山的诗又是一番情形:“窗前明月已西移,笔底波澜伏又起。书到兴隆无倦意,墨香沁我醉如泥。”真是痛快淋漓!广东省书协副主席黄衍增,一生以诗词文赋、琴棋书画为伴,走到哪,咏到哪,写到哪,画到哪。读某书,有感,诗以记之;绘某事,有感,诗以记之;按某曲,有感,诗以记之;与书友画友共处而乐,咏之赋之;以书画游历所及,歌之咏之。诗成,短笺大轴挥之洒之;或题于梅兰竹菊,或以短信发于海内友人,观之乐之。甘肃省书法家王志安遍游世界各地,所到之处,皆以诗书寄情言志。在印尼,他以魏碑书联:“中华悠久到东洋到西洋只送去文明礼仪;伟人可亲忆鉴真忆郑和总留下仁爱情怀。”在河北邯郸市武警支队,他用行书写下:“消忧防患见肝胆,建功立业报人民。”在大漠戈壁嘉裕关报晓雄关旅军营慰问,一夜风沙怒吼,他笔下出现了这样的词:“宿军营,一夜风吼从未停。从未停,室外搡练,室内书馨。雄关处处见雄心,而今国防日日新。日日新,铁旅仗剑,保国安宁。”
其四,诗词可以题画,为画图增色、表意、添趣。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吧。解放初,白石老人为毛主席制了2方印用宣纸包好,托人送去。之后不久,毛主席请齐白石作客,郭沫若作陪。谈话间,毛主席叫秘书出示一幅白石老人的画,绫裱,特精制。老人奇怪:我未给主席画过画呀!原来这画就是白石老人包印章用的那张宣纸,是他作废了的一张画。齐白石不好意思,要给主席重画,毛主席说:“就是这张好。”三人欣赏一番后,齐白石要毛主席和郭老题字。毛主席略一思考,提笔写道:“丹青意造本无法。”临到郭沫若的了,郭老也身手不凡,随笔接上一句:“画圣胸中常有诗。”明眼人一看便知,前者出自苏轼的“我书意造本无法”,后者化于陆游的“此老胸中常有诗”。齐白石如见至宝,马上将画“抢”为己有。讲到题画,郑板桥也是高手。一年,他从范县辞官回家,船到南京码头,遇到一名姚有财的贪官奉旨上用任。贪官听说对面船上乃大画家郑板桥,就派人带1000两银子前去求画。郑板桥不知是谁,便给他画了一张,姚有财高兴得一夜未睡好觉。后来发现画上未题款,又派人去求题字。郑板桥这时已知道这人原来是个贪官,即在画上写了这样一首诗:“有钱难买竹一根,财多不得绿花盆。缺枝少叶没多笋,德少休要充斯文。”姚有财读罢,只听扑通一声倒在地上,气得昏死过去了。原来这诗的四句第一个字连起来是“有财缺德”。
其五,诗词不仅能入书题画,有时还能为书画家排忧解难,化险为夷。据说,慈禧太后有一把心爱的小扇,外国进贡的。一天,她请来一位书家给她在扇上题字。书家思考片刻,决定在扇上写王之涣的《凉州词》。书家小心谨慎地写,众大臣屏息静气地看,现场一片寂静。可能因为紧张,这位书家把第一句最后一个字“间”字写漏了。众大臣个个吓得目瞪口呆,以为书家这回难逃厄运。待诗写完,慈禧铁青着脸问书家:“你少写一个字吧?”书家一看,果然不错,心头一怔。但他很快又镇定了下来,若无其事地回道:“没有啊。”接着,他慢慢地诵读了起来:“黄河远上,白云一片。孤城万仞山,羌笛何须怨。杨柳春风,不度玉门关。”读罢,慈禧神情释然,无话可说。大臣们也舒了一口气,无不钦佩这位书家的才智。试想,如果不是饱读诗书,这位书家能这样神奇地逢凶化吉,转危为安吗?
诗词能为书家增光添彩,但搞得不好,也可能丢人现眼,贻笑大方。当今书坛,不少以书家者流,因为不知诗、不懂诗、不会诗,书中时常出现错字别字、粗言俗语、文不对题等问题,但自己还洋洋自得,全然无知。悲哉书法,岂不令人叹息。更有甚者,不懂装懂,让人啼笑皆非。有大学生去西部支教,一书家为其作书送行,内容是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这哪是在为他送行,而是在与他诀别。有青年结婚,请“书家”作书庆贺。书家欣然应允,挥笔写下八个大字:“花枝春满,天心月圆。”青年拿回家给父亲观赏,父亲一看,气得半死。原来这是弘一大师圆寂前的绝笔。
三、如何学习诗词
书法失语症已经成为今日书坛的普遍现象,所以许多书法大家一再呼吁,学书法者要学诗习文,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。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早有“文化书法”之说;今年两会期间,南艺徐利明教授提出“诗性笔墨,祛除浊气俗气”;著名诗人、书法家、原中书协副主席旭宇更是明确主张“诗书一体”,倡导“诗意书法”。
看来书家学诗是势在必行。那么,如何才能学好诗呢?本人才疏学浅,不敢班门弄斧,就以清代诗人、诗论家、诗坛“性灵派”一代宗师袁枚的2首诗一句话相赠吧:
第一首:“但肯寻诗便有诗,灵犀一点是吾师。夕阳芳草寻常物,解用都为绝妙词。”
第二首:“爱好由来著笔难,一诗千改始心安。阿婆还是初笄女,头未梳成不许看。”
一句话:“凡作诗,写景易,写情难,何也?景从外来,目之即得;情从心发,非有一种芳菲、悱恻之怀,便不能哀感顽艳。”
第一首诗的关键词是第一句“但肯寻诗便有诗”,旨在“肯寻诗”,要我们做个寻诗的有心人;第二首的关键词是最后一句“头未梳成不许看”,要在认真,精益求精,切勿草率从事,轻易示人;一句话的重点是“写情难”,诗为情种,情为诗魂,注意培养高尚情操。旨哉斯言,吾与诸君共勉之。
Copyright © 2014 霍邱老年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6556号-2
技术支持:龙讯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522020001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