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剧源于花鼓灯,是一种流传于沿淮地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。抗战时期,由于日军入侵凤台,推剧因战乱逐渐冷落。解放后逐步恢复、发展。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三:表演--花鼓灯,声腔——扬琴,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汉族民间舞蹈。
推剧《送茶香》片段
民国27年(1938年),日军入侵,凤台沦陷。盛行一时的花鼓灯歌舞因战乱冷落下来。为谋生计,陈敬之、来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。在此期间,向戴张集艺人白玉山(艺名:白穗子)学会[清音」调。经反复传唱,拓宽了〔清音」的音域,旋律更为委婉,节奏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跳跃性。使用凤台方言演唱,增强了地方色彩,群众誉称为“一条线调”。民国29年,陈敬之、宋廷香、梁金传、韩运辉等人给“一条线调'赠添了四个过门,用板胡、笛子等乐器伴奏,观众称他们的灯班为“弦子灯”班。弦子好班在演出中,注意吸收寿县、颍上等戏剧歌舞的艺术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己。民国34年以后的演出,逐渐以戏文为主,并有了简单的化妆和简陋的道具。弦子灯班所到之处,深受观众欢迎。因此,凤台张成国、江玉忠、王殿清等20多个花鼓灯班纷纷仿效弦子灯班,丢下花鼓灯,演起弦子灯。“一条线调”在凤台各地普及,弦子灯在凤台扎下根来。1950年末,县文教科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,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。1951年8月,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,高光照、朱禹、梅藏等人根据“一条线调”四句一反复(推来推去)的特点,给其定名为“四句推”。宋廷香当年演唱的“四句推”经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,艺人们奔走相告,“四句推子'由此得名。
推剧《傻子拜寿》片段
1955年,凤台县在原有半职业民间班社的基础上,成立了推剧团,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剧团,和老艺人一道进行艺术创造和革新。
1959年,在中共凤台县委支持下不,剧团邀请了全县四十多个花鼓灯艺人 ,挖掘和记录花鼓灯及其它各种汉族民间歌舞传统节目,并请了花鼓灯名艺人“一条线”等来进行传艺,使推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,唱腔丰富了,表现力加强了,并突出了剧种的地方特色。几年来,凤台县推剧团不断丰富上演剧目,提高演出 质量。整理出《摘棉花》、《送香茶》。
推剧艺术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,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、民风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,其主要内容反映群众追求国泰民安、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,歌颂民风纯朴、爱情自由、家庭和睦、社会稳定美好的社会风尚,展现沿淮地区人民的礼仪风情和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。
推剧《猪圈里的苦婆婆》片段
推剧唱腔源于自然状态的地方民间小调,由五音阶组成,委婉抒情、流畅明快。道白吐字采用地方语言,表演传承了花鼓灯的动作、步法,易懂、易唱、易学。由于广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艺术精华,推剧对研究民间歌舞的演变和戏曲唱腔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。
推剧艺术风格热情奔放、诙谐幽默,其旋律唱腔、身段、手法,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,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。
推剧主要以生旦为主,产生之初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,剧目有《小放牛》、《大扒缸》、《青蛇白蛇爱许仙》、《洞宾戏牡丹》等。后来随着推剧艺术的发展和丰富,出现了折子戏,如《送香茶》、《茶瓶记》、《李天宝借粮》等。解放初期剧目多为歌颂新中国建立、英雄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。改革开放以来,现代小戏层出不穷,《新春对歌》、《送情郎》、《双回门》、《赶会》等常在民间传唱。
Copyright © 2014 霍邱老年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6556号-2
技术支持:龙讯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5220200019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