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霍邱县老年大学网站!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基层老教
“漫流河”清波润人心
姚李老年学校《漫流河》创刊15年
编辑日期:2015/6/23      发稿人:姚李老年学校      阅读次数:次      [ 关 闭 ]

    霍邱县姚李镇老年学校与文化站合办的《漫流河》文艺杂志,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。虽历尽艰辛,但从未间断,至今已刊出30期,累计发表各类文艺作品3000余篇近200万字。该杂志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就连许多在外地打工者,也纷纷打电话索要一本杂志。他们说,看到了《漫流河》,就像品尝到家乡的土菜一样,真过瘾!

    《漫流河》杂志起源于一份油印小报。15年前,时任姚李文化站长、现任姚李镇老年学校校长的汪礼堂,编印了一份油印小报,主要内容是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农业技术,偶尔也发表少量文艺作品。谁知小报刊印后,立即产生了很大反响。许多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一些老年朋友纷纷要求扩大版面,为他们提供一个发表作品的园地。因为在此之前,许多人向报刊投稿后大多石沉大海。

    鉴于这种情况,我们物色了4位热情较高,有一定文字功底的老同志,组成编委会,并决定办一份杂志。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回乡探亲时,听说我们要办杂志,表示大力支持,并以家乡的一条小河为杂志命名,于是《漫流河》杂志就这样诞生了。经过几个月的筹备,《漫流河》杂志创刊号于2001年9月面世。几位老同志手捧着创刊号,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变成了铅印字,高兴得热泪盈眶。此后,杂志的影响越来越大,大量的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。由于当时条件很差,编稿没有固定的办公室,编委们只好把稿件带回家审改;没有稿纸,就用旧文件的背面书写。后经镇政府协调,从镇文化站腾出一间房做为编辑部,并配备了桌椅等办公用品,并拨给少量经费。从此,编委们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,干劲更足了。几位编委身兼数职,有的是老年学校教师,有的是校委会成员,他们每天忙得废寝忘食,但仍然乐此不疲。老年学校校长兼《漫流河》杂志主编汪礼堂,每天早上7点上班,晚上7点下班,人们称他是“老七点”一年360天,天天如此。十几年来,累计服务时间达2万多个小时,受到群众的赞扬和上级的表彰,2014年,被评为“霍邱县最美老干部”。

    目前《漫流河》杂志已拥有一支160人的业余作者队伍,以及数以千计的读者群。作者大多数是老年学校的学员,他们之中,60岁以上的66人,其中80多岁的5人。还出现了一边做生意、一边写文章的“柜台作家”,一手拿听诊器、一手拿笔杆的“医生作家”和身残志不残的“残疾人作家”。他们之中有3位是市、县级作协会员。作者们牺牲休息时间,有的甚至放弃赚钱的机会而笔耕不辍。办刊初期,由于无经费,几位编委自掏腰包垫付印刷费,有的作者掏钱购买杂志以支持办刊。如年近8旬的老作者王先政,把儿孙们孝敬他的零花钱拿出来购买杂志送给亲友。

    《漫流河》办刊宗旨是服务老年人,兼顾青少年。内容多以当地的历史掌故,风土人情,原汁原味的山歌、故事、谚语,以及卫生保健知识,孝老爱幼,家庭和谐等为题材。以诗歌、散文、曲艺等形式抒发心声,自娱自乐,颇受读者欢迎。

    为了不断提高办刊质量,我们还与《未名文艺》、《山西文艺》等刊物进行交流,学习他们的办刊经验,并请专家讲课,以提高编辑水平。为使《漫流河》清波永续,我们注重对青少年读者的培养,培育了一支业余创作的后备力量。姚李街道有一对老夫妻,原来每天都离不开麻将桌,后来偶尔看到了《漫流河》杂志,他们被生动的内容所吸引,主动参加老年学校学习,女主人鼓励丈夫积极投入写作,后来这位老人还成为《漫流河》的骨干作者。他们深有感触地说:以前天天打麻将,坐坏了身体,多生一些闲气。如今每天写一段文字,既活跃了思维,身上的小毛病也没有了,是“漫流河”的清波滋润了我们。

    如今《漫流河》杂志不但有一支业余作者队伍和庞大的读者群,经费也有了保证,镇财政支付全部印刷费和日常开支,正式把这份杂志定为姚李镇老年学校的校刊,并将永久地办下去。如今,《漫流河》杂志已成为全镇老年人和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。

Copyright © 2014 霍邱老年大学 All Rights Reserved. 皖ICP备11016556号-2
技术支持:
龙讯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52202000194号